
合资反攻的“中国样本”一汽-大众上海车展秀转型实力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涂彦平)23年8月31日 14:06
2023年,中国汽车市场进入极“卷”时代,而合资品牌承受的压力最大。
7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36.1%。其中,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高达59.7%;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为20.3%;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为5.1%。
虽然在电动化转型上面落了后手,但合资车企现在正在奋起直追。
作为头部合资品牌,上汽大众面临当前市场的巨大变化,主动调整企业战略,定下了“促油车、稳电车、上奥迪”的9字方针,作为合资下半场的应对之策。
找好锚点之后,成果也已初步显现。
从8月开始,促油车战略已经开始有所见效,上汽大众大众品牌的燃油车市占率达到了8%,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个百分点。朗逸、帕萨特8月重回细分市场第一。上汽大众SUV家族的销量也突破了400万辆。
电动车方面,今年7月,上汽大众旗下的ID.3车型推出限时优惠政策,降价后起售价12.59万元。ID.3的热销同时带动ID.4 X和ID.6 X销量向上攀升,当月上汽大众ID.家族稳居合资纯电销冠。
此外,上汽与奥迪已经签署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加快推进上汽奥迪全新电动车型的开发。合资合作新篇章即将开启。
8月25日,2023成都车展开幕,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销售与市场执行副总经理、上海上汽大众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俞经民,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大众品牌营销事业执行总监傅强,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大众品牌高端车型营销高级总监钱漾接受媒体采访,畅谈对当前市场的思考以及上汽大众的应对及未来布局。
“上汽大众厚积薄发,心里面是很有底气的。”俞经民表示。
拿下合资电动销冠,是上汽大众All in智能电动新赛道、坚持长期主义的结果,也说明他们找对了方向。
目前,ID.3每天订单超过400。之所以能够有这样的销量表现,俞经民认为,有1/3来自于相对竞品的产品竞争力,2/3来自大众品牌的品牌力。他希望今年ID.3能够做到月月销量过万。
面向未来,上汽大众已经做好布局,不仅思考怎么活下来,还思考怎么更好地活下去。
上汽大众明年在B级纯电市场会推出ID.Next,未来也将布局PHEV新产品。除了产品,上汽大众表示也已经在体系上、营销上做好准备,回归用户需求,在售后服务、改装服务、二手车能力等方面做好。
俞经民强调:“市场是会‘卷’的,我们只有‘强身健体’,更好地为大家服务,才能活下去,“剩”者为王。”
以下是采访内容节录。
Q:此前您曾提及要保证ID.系列的利润率,因而不会太迅猛地推进ID.系列的销量增长,请问这个策略未来一年是否有变化?
俞经民:今年的行业竞争用四个字形容是“波澜壮阔”,一个字就是“卷”。疫情过后,各行各业都有恢复性的增长。目前,我们预测2023年的整体乘用车市场销量可以达到2150万辆。
对于上汽大众的体量来说,由不得我们不“卷”。7月份开始,ID.3进行了促销,很多用户问,这台车在欧洲卖4万欧元,国内只卖1.5万欧元,是不是偷工减料?这当然是不可能的,看媒体们的测评报道也能知道,国产ID.3的配置只会高不会低。
7月开始ID.3的市场表现就相当好,对ID.4 X和ID.6 X都有流量带动,且不限于ID.系列,也包括燃油车,如帕萨特、途观L、途昂等。所以,ID.3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现象。我们的用户很多都是增购,一台燃油车与一台新能源,既能满足全家人长途出行的机动需求,而城市用车ID.3/ID.4 X/ID.6 X也都够用了。所以,我们说是“幸福标配”。
目前,ID.3每天订单400+。我们也在加紧调整产能。ID.3能够有这个销量表现,有1/3来自于相对竞品的产品竞争力,2/3来自大众品牌的品牌力。大众不仅在中国,在全球都有很强的品牌力。
Q:如果说今年上半年上汽大众更多是静观其变,那下半年开局,从ID.3的官方动作后实现订单破万,请问后续对ID.4 X或ID.6 X是否也会同样的动作?此外下半年开局选择这样的战略打法是否有深层的考量?今年对ID.纯电家族有怎样的预期?
俞经民:今年1-2月份,我们为用户延续了购置税补贴,3月湖北率先打起价格战,我们也进行了价格的调整。
我们的策略就是多卖一些,服务好用户。买车是很低频的事情,但是用车是天天都要用的。我们现在上汽大众超级APP上有1250万+用户,也有2300万+的基盘用户,要做好服务工作。
价格调整对ID.3的销量有很大的推动作用,ID.4和ID.6两款车大众的两个合资公司都有,在价格调整上需要综合考虑很多因素。用户接受ID.3了,对ID.4 X和ID.6 X也有一定的带动作用。
我们希望今年ID.3能够做到月月过万。这个月仍然有产能受限,后续我们会争取ID.系列更高的产能储备,满足市场需求。
傅强:今年ID.3可能已经成为行业里的现象级事件了。大家都在研究,上汽大众为什么要这么做,ID.3是怎么做到上万辆的,以及这个销量是否是可持续的。
先说为什么这么干,因为这跟我们的品牌定位有关系,我们承接了品牌刷新的使命。我们的品牌定位是什么?我们是燃油车的王者,在新能源赛道,我们至少要成为合资品牌的销冠。
聚焦到怎么做,我们就是要赶紧突破,先要做出一款爆品来,这是主动采取的措施,效果非常好,确实引爆了整个市场。在这个价位段整个市场的确找不到这么好的产品。
ID.3被很多消费者认可,我们的品质基础已经建立好了,所以,一旦价格稍微调整一下,中国的消费者对ID.3的价值就可以接受。那么接受以后其实倒过来也帮助了我们品牌,就刷新了我们的品牌。
现在我想我们再去讲“合资品牌销冠”这句话就讲得更硬了,因为我们相比第二名的优势非常大。
我们也关注到现在更多的用户愿意进入上汽大众的展厅,不仅看ID.3,也看ID.4 X和ID.6 X,以及我们的燃油产品。所以,这个现象对整个品牌的年轻化是有很大好处的。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是否可持续。我想说,上汽大众无论价格怎么调,对品质的追求是不会有任何让步的,我们宁可承担短期亏损,也不会通过偷工减料的方式以降低成本。中欧市场的定价差距主要是因为欧洲市场和国内市场的竞争程度不一样导致的,但大众在品质上的追求始终是一视同仁的。
Q:ID.3价格调整后销量稳固上升,消费用户人群是否与之前有明显变化?
傅强:用户结构三分之二是对德国车比较偏好,女性车主的比例较高。价格下探后,ID.3平均年龄下降了1.2岁,在35岁以下,男女比例基本上是1:1。
个人来说,ID.3首购比例比较高,但考虑到中国的购车行为大部分是以家庭为单位,所以,ID.3实际上往往也是家庭的第二辆车。
女性方面我看网上描述ID.3是城市电车小精灵,因为这个车的造型和转弯半径小,给我们一个直观的感觉以及驾驶起来的便利性。包括商场、街头巷尾、比较小的马路、北京的胡同里都是很流畅的。男性朋友往往说ID.3是电动小钢炮,后置后驱、加速快,驾驶体验很好。我觉得这台车是可以通吃男女老少的。从年轻家庭到稍微成熟一点的家庭,都有我们忠实的消费群体。
Q:7月份大众ID.家族的价格有调整,销量很好,这种优惠政策会延续么?
俞经民:销售政策方面,我们每个月都要单独申请,目前看来9月还是延续的。现在ID.3过万的成绩对我们中外双方还是很鼓舞的。目前ID.用户的推荐率高于25%,就100个用户至少帮我推荐了25个成交。对这些忠实的用户,我们要做好服务。
Q:请问您是怎么看待降价对品牌力的反噬的?
俞经民:如果因为顾虑品牌问题而不作调整,那么我们就会失去销量。当我们失去销量时,品牌才会真正的受到损伤。销量上去了,品牌也就上去了。
Q:今年很卷,目前品牌最大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品牌未来3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应对的策略是什么?未来3年新车市场燃油、混动和纯电的销售会有怎样的趋势,按照我们今年的整个销售趋势,预估今年全年大概的销量可以达到多少?
俞经民:整个市场在涨的话我们也必须要涨。今年的销量目标是一定要有增长,不会低于去年的水平。整个市场我们还是比较看好的,国家,包括地方对于汽车市场的支持还是很有力的。
在整体销量当中,我认为新能源市场因为基数变高了,所以增幅一定会放缓,但增长的趋势还是不变的。目前PHEV车型的增长速度比较快。由于消费者续航焦虑的下降,对新能源车的接受度更高了。很多家庭会以新能源车为基础,搭配一台燃油车。我认为目前汽油车还是有很多好的选择,是不能取代的。比如途昂X等车型,就给用户提供了很好的造型与体验。
所以,我们提出了“促油车、稳电车、上奥迪”的9字方针。这个月开始,促油车战略开始有所见效,大众品牌的燃油车市占率达到了8%。
二手车市场也是我们认为很重要的市场,今年6月,我们组织了核心经销商闭门会议,开行业先河地由经销商自己来分享二手车的经营经验。从主机厂方面,大众品牌朗逸、凌渡这两个车系我们已经推进了保值回购业务,我们主动拥抱二手车。
市场是会“卷”的,我们只有“强身健体”,更好地为大家服务,才能活下去,“剩”者为王。其实不光是产品,我们也要在体系上、营销上做好准备,回归用户需求,比如在售后服务、改装服务、二手车能力等方面做好,引领行业发展。
Q:上汽大众经销商的生意状况、盈利情况在全国大概是什么情况?上汽大众在面临这么复杂的、艰难的市场环境下,如何提高经销商的营业能力,或者说如何帮助经销商减负,一起共渡难关?
俞经民:经销商我们一直是持续关注的,上汽大众和经销商是一家人。从去年1.0到现在2.0,我们把上汽大众的“铁头组织”建立起来了,“铁头”就是一个小组负责15家到20家经销商,不再是商务政策驱动,而是与经销商一同并肩作战。
我们不可以让经销商被市场淘汰,我们要尽可能帮助他们变革。经销商是服务业,就应该是独立的,所以肯定是会有淘汰的。但是我们不做简单的政策调整,而是并肩奋战去解决这个问题。
Q:上汽大众做出ID.降价的这个决定艰难吗?下半年是否会有一个更激烈的价格战?
俞经民:蛮艰难的,好在结果是好的。我们的千人保有量还是低的,今年的首购率还在60%左右。老百姓拥有自己移动空间的梦想一定要实现。
只要有销量,我们不慌。“卷”的本质是淘汰赛,有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叫规模,有规模就能彰显对用户的品牌价值,就会良性循环、不会被淘汰。不被淘汰就是对用户最大的负责,这也是大众要承担的责任。
我们双方股东讲得很清楚,合资就是:in China for China,就是Glocal,global+local,深耕中国。
我们有众多的国民车,朗逸、帕萨特、途观等,ID.3也将变成新的国民车。途观当年推出也引领了国内SUV市场的发展,可以说是市场的领创者。所以说Glocal很符合上汽大众的特质与渊源。
Q:前段时间有自主车企提出想打“德系品质”,请问您是怎么看待的?此外,智能化是很多合资车企有待加强的方向,请问大众在这方面有哪些具体规划?
俞经民:我们会坚持讲好德系品质,在这一点请大家放心。
智能化方面,德国大众很早就对电动智能化做了很深的研究和投资,但是把欧洲的智能化照搬到中国不现实,土壤不一样。我们是跑在互联网上面的国度,我们的生活都与互联网密不可分。所以,只是在德国很难对中国市场的需求做很好的整理,因此他们很早就让大众中国来主导推动两个合资企业来做电动智能化。
智能网联的门槛其实没有那么高,好用就可以。现在德国大众也重新梳理了战略合作,重新布局智能驾驶。之前想要大包大揽,反而走了弯路,现在看清事情的本质,只要有实力,就可以投资、可以重新做。
最后,目前智能驾驶尚未完全实现落地应用,但大众对于智能化的场景输入非常清晰,未来我们会做到全天候、全场景。目前来看,想要短时间内把智能网联、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打造成大众自身的利器并不现实,但我们一直在追求技术和品质上的进步。
Q:这两年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包括很多中国品牌都冲击到30万-50万元这个区间。请问现在我们面对的是怎样一个挑战?对此我们该怎么应对?
钱漾:我一直坚持的观点是:中国足够大、中国人口足够多、中国用车环境足够大。客户会找到自己的需求,根据自己的充电情况、自己的喜好,各种体验,包括车辆提供的一些装备来选择,来找到适合自己的车型。
所以,我们现在面对的其实是如何满足客户的需求。而越高端的市场,其选择越多、越个性化,考验我们怎么去配合客户。未来怎么改变,明天我们就怎么变化。
Q:你们发展新能源车的盈亏平衡点在哪,做得好的点在哪里?目前上汽大众中方在新能源领域会有什么输入?还是全盘引入德国大众的技术?
俞经民:我们是合资企业,双方的资源我们都要用好。上汽大众今年已经过39岁生日了,我们要谱写新篇章,下一步我们会主动推动PHEV产品的研发,为了这个好消息我们还请全体员工吃了一顿30元的工作餐。
我们是长期主义的践行者。我们还要把ID.4 X和ID.6 X这两款产品做好,还有明年上市的ID.Next,也希望有更好的表现。
Q:您之前说大众是燃油车之王,在电动智能化时代要做电动智能车之王,请问大众如何实现这个目标?
俞经民:新能源车方面,我们已经成为了合资销冠。未来,我们还会对电动车发展进行投资,接下来还会推出ID.NEXT。
同时,我们也有两款PHEV的产品,这两款产品目前唯一的缺点就是标定的续航没有那么长,因为我们的续航是非常真实,绝不虚标的。我们的三电系统基于大众的黄金动力组合TSI+DSG,是非常有优势的。我们7月份也推出了油电同价的活动,在购置税优惠的叠加下,PHEV的价格与同配置的燃油车价格相当,也希望后续会有更好的市场表现。
未来我们也会推出新的PHEV产品,续航更长,德国大众也很支持,我们要继续在电动化领域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