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汽奥迪:不只满足“最聪明的油车”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温莎)2025-08-29 09:57
作者 / 温 莎
编辑 / 张 南
设计 / 张 萌
这是一场罕见的三方签约。
8月29日,中国一汽、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成都经开管委会签署一汽-大众捷达事业发展合作协议,成立捷达品牌新公司,共同将捷达发展成四川汽车产业的领军企业。
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晓晖,省委副书记、省长施小琳,中国一汽党委书记、董事长邱现东,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刘亦功,副总经理兼一汽-大众总经理陈彬,大众汽车集团负责中国区业务的管理董事、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等共同见证签约。
沃尔夫斯堡、长春和成都的第一次握手背后,是一汽-大众首创的合资合作新范式。
邱现东表示:“本次签约,是中国一汽积极响应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政策、深入践行‘一带一路’倡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生动实践。一汽-大众将充分融合中德双方优势,提升本土化运营效率,加强自研自创能力,打造合资技术新高地,为四川汽车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为捷达品牌‘深耕本土、辐射海外’注入全新动能。”
捷达的新任务
事情还要从今年3月说起。
当时,刚上任不久的陈彬带队远赴德国,代表一汽集团与一汽-大众的德方股东大众集团,商讨下一步的合作事宜。
3月17日,中德双方官宣谈判结果:自2026年起,一汽-大众大众品牌和捷达品牌将在多个细分市场新增11款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的全新车型。一汽-大众在海报中也表示,他们将“深度参与本土化商品定义和商品研发,承担更多的开发责任”。
一汽大众转型的历史性的时刻,捷达再次扮演了先锋的角色,旗下首款纯电动车型将在2026年上市。
“迄今,经典的捷达车型已经为超过五百万中国客户带来了便捷的个人移动出行。秉承‘在中国,为中国’战略,我们将在电动智能网联汽车时代续写捷达品牌的成功篇章。”
贝瑞德在8月28日的签约仪式上表示:“通过捷达的电动化转型,集团将发力布局高速增长的入门级新能源汽车市场,服务更广泛的客户群体。由此,集团也将实现对于新能源汽车主流细分市场的全面覆盖。此次深化合作,也彰显了大众汽车集团持续深耕中国市场、与中国一汽以及成都市等本土合作伙伴实现互利共赢的决心。”
可以确定的是,捷达品牌承载着大众集团攻克“入门级新能源市场”的战略任务。
从“学徒”到“导师”
历史上第一次,一汽-大众中德双方互换角色。
通过深度参与本土化商品定义和研发流程,首款捷达品牌纯电车型将搭载一汽-大众自主研发的SOA电子电气架构,并同步为捷达品牌提供配套智能化解决方案。
在传统合资模式中,技术通常由外方单向输出,但在合资合作新模式下,一汽-大众通过SOA架构的完全自主研发,首次实现了“中国主导研发+全球技术反哺”的突破。
德国工程师向中国团队开放底层代码库,中方团队主导域控制器设计和场景化服务开发,这种技术主权的重构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从“学徒”到“导师”的身份蜕变。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一汽-大众的新车型规划,捷达品牌新产品还将受益于集团层面的平台与架构升级。
作为首个在中国本土开发的、面向A级车市场的纯电动汽车平台,全新的CMP平台将开发流程缩短了30%,并实现了40%的成本优化。
这对于捷达品牌进军电动化领域意义重大,一方面能够有效控制成本,为消费者提供更具性价比的产品;另一方面,缩短的开发周期意味着捷达可以更快响应市场需求,推出贴合消费者喜好的新产品。
智能电动新汽车时代,合资车企技术主导权正在发生变迁,一汽-大众捷达模式证明,合资品牌本土化已从生产深入到研发和生态,其转型不仅为合资车企提供了突围样本,更向世界证明:中国汽车产业已具备引领全球汽车技术变革的能力。
强强联合,打造“中德创新共同体”
作为央企旗下最成功的汽车合资企业,一汽-大众以捷达模式开启合资品牌本土化运营新范式,其中,成都政府的政策引导、资源整合与服务保障将发挥关键作用,既着力构筑捷达品牌自主运营的区位优质产业生态,又提供了全周期多维度护航。
本着立足成都生产基地的长期布局,捷达品牌新公司将全面整合捷达现有资源,依托中国本土研发与成熟供应链体系,获得更充分的自主决策权与运营灵活度,以实现更快速的市场响应与更深度的本土化融合。
2025年4月7日,大众汽车集团与地平线宣布进一步深化高阶智能驾驶(HSD)合作,双方将通过合资公司酷睿程(CARIZON)加速研发基于地平线征程6芯片的全栈解决方案,目标于2026年率先搭载于大众全新紧凑级纯电车型。
2025年8月11日,博世宣布与大众汽车集团旗下软件公司CARIAD就自动驾驶加强合作,双方将利用人工智能,开发适用于L2和L3辅助及自动驾驶的软件栈,该软件栈将于2026年年中起可用于生产项目。博世和CARIAD的自动驾驶功能将集成到大众集团的新软件定义汽车架构中。
据悉,包括地平线、宁德时代在内的等20家本土科技企业已进入大众全球供应链,而博世等国际供应商也向一汽-大众开放域控制器源代码,形成“中德创新共同体”。
这种产业链协同效应打破了传统技术壁垒,推动中国汽车产业从零部件配套向核心技术输出的转型。强强联合之下,捷达的首款电动产品将格外值得期待,有望重塑市场竞争力。
站上全新起点,捷达的五年计划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捷达。
1991年12月5日,第一辆国产试装捷达A2在一汽-大众轿车厂组装下线,就此拉开辉煌篇章。在中国汽车的起步阶段,捷达凭借皮实耐用、经济实惠等特点,成为无数中国家庭的第一辆车,拿下“国民神车”的称号。
2019年,中国车市进入存量市场,消费者需求日趋多样化。德国大众和中国一汽果断决策,将捷达从单一车型提升为独立品牌。
从一款车到一个品牌,捷达肩负着探索更符合中国汽车市场新合资道路的使命,凭借强大的体系支撑、灵活的市场策略和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持续变动向前。新合资时代,捷达再次颠覆自我,完成了中国汽车工业在合资模式中的一次范式革命。
通过技术主权的重构、研发效率的提升、成本结构的优化以及产业链协同的深化,一汽-大众不仅在智能电动化浪潮中站稳脚跟,更探索出一条 “本土创新驱动全球技术升级” 的新路径。
从成都全新出发后,捷达将加速转型步伐。面向2028年,捷达品牌计划推出5款全新商品,包含4款新能源。
在牢牢扎根国内市场的基础上,捷达还眼海外市场,计划中,依托成都国际铁路港,结合本地化产业生态优势,多元化布局海外生态,以中亚市场为起点,书写“深耕本土,辐射海外”的战略远景。
如今,捷达汽车站上了全新的起点,可以期待的是,未来一汽-大众将通过持续深化本土化自研能力为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也为全球汽车合作与发展提供了兼具时代高度与中国特色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