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汽集团半年报:合并营收约426.11亿元,下半年补全增程产品矩阵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莫莉)今天 14:52
作者 / 莫 莉
编辑 / 黄大路
设计 / 张 萌
欧洲汽车电动化的脚步,正被迫按下“调整键”,虽然不是倒退,却是在现实阻力下的紧急转向。
2025年9月8日,慕尼黑车展(IAA Mobility 2025)媒体日现场,Stellantis欧洲区负责人让-菲利普・安帕拉托(Jean-Philippe Imparato)在采访中确认:集团将不再追求“到2030年在欧洲仅销售纯电动汽车”的目标。
也就是说,这家这家跨国车企在欧洲的电动化节奏与产品路线发生实质性调整。
与“改口”同台出现的,是更强烈的紧急警告:安帕拉托在慕尼黑直言,如不在今年底前对二氧化碳减排法规修订,“整个欧洲汽车产业将面临崩溃危机”。
这两件事紧密关联。Stellantis放弃全电目标,正是应对“产业崩盘风险”的举措。安帕拉托称,欧洲60%销量在4万欧元以下,但现行法规下电动车价高、补能不足,主流需求难满足;且2.56亿辆存量车老化,若消费者买不了电动车,减排与市场将双输。
所以说,Stellantis的调整,本质是应对法规与市场脱节。
从“坚定全电”到“松绑目标”,再到发出警示,Stellantis的转向并非毫无征兆。
战略回调
作为欧洲汽车市场的重要参与者,Stellantis此次在慕尼黑车展的公开表态,不仅是自身战略的明确转向,更将行业对减排法规的争议摆到了台前。
9月8日下午的慕尼黑车展圆桌上,安帕拉托以欧洲业务负责人的身份对外表态:Stellantis不再把“2030年在欧洲仅售纯电动汽车”作为硬约束。
与此同时,集团仍会保留并推进“Dare Forward 2030”战略中的其他经营与财务目标,但“只做纯电”的时间表被拿下。
安帕拉托同时判断,欧盟关于2035年新车“100%减排”(仅售零排放)在现实中已“不可达”,因此企业不应被单一路径“绑死”,而应在合规框架内采用多技术并行的方式完成减排与转型。
路透社进一步呈现了当日的行业坐标:在慕尼黑,欧洲车企与新势力几乎同时把“更可负担的电动车”摆上台面,2.5万欧元以下的入门纯电成为“拉回需求”的关键价位带。
但即便如此,车企高层在现场普遍承认,要在2035年前满足“只售零排放新车”的监管红线,现实阻力正在加大。
在措辞更为尖锐的场合,安帕拉托将风险直指为“崩盘”:如不在今年底前对法规做出修订,“整个欧洲汽车产业将面临崩溃危机”。
他直言:“无论是2025年的阶段性要求,还是2026至2030年的减排目标,当前设定的二氧化碳排放阈值根本无法实现。”
此前,宝马CEO奥利弗·齐普策(Oliver Zipse)直接批评欧盟2035年全面淘汰燃油车的计划是“重大错误”,梅赛德斯-奔驰首席执行官康林松(Ola Källenius)也曾警告欧洲汽车市场可能面临“系统性崩溃风险”。
从激进目标到现实阻力
Stellantis的战略回调,实际上来源于近年来欧洲电动化转型中逐渐显现的结构性挑战。
把时间线往前拉,2022年,Stellantis时任CEO唐唯实(Carlos Tavares)公布“Dare Forward 2030”,将“欧洲100%纯电动汽车、美国50%纯电动汽车”写入硬目标。
但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欧洲需求与配套的摩擦不断暴露:利率与通胀抬高月供门槛、车价带回落缓慢、补能建设与电网接入在多国呈现“区域不均衡”,共同压缩了入门与主销区间的转化效率。
进入2025年,在欧盟“2030降55%、2035零排放”的硬红线约束下,企业端明显转向“保主流价位、稳经营现金流”的务实组合。慕尼黑车展上,“把售价打到2.5万欧元以下”的产品攻势即是直接体现。
Stellantis自身的合规压力也在攀升。
今年7月,安帕拉托已在巴黎与罗马两个场合先后释放“求缓冲”的信号:一方面是要求针对轻型商用车(LCV)的更严排放目标延后5年;另一方面是公开示警,如若罚金与产能、产品结构无法匹配,不排除对个别欧洲工厂采取停产保全的选择。
无论是为LCV争取“时间换空间”,还是对欧盟罚金的预期敞口作风控提示,本质都是在“目标强度”与“企业承受力”之间争取现实的中间地带。
监管层面也在加码。根据现行法规,欧洲汽车行业需在2030年前将乘用车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21年水平降低55%,商用车降低50%,并在2035年实现100%减排,即全面电动化。这一政策于2023年2月正式通过,规定从2035年起欧盟境内将禁止销售排放二氧化碳的新车。
根据路透社的报道,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已安排最近与车企高管会谈,议题直指“目标与可执行路径的现实校准”。正因如此,安帕拉托选择在9月8日慕尼黑车展这个行业聚焦场,集中抛出改口与警示。
产业层面的分裂同样来得密集。8月27日,欧洲整车与汽车供应商两大行业协会共同对外称,“包括2035年在内的车端二氧化碳目标已不再可行”,呼吁在审查期内调整路径。
与此同时,支持“2035年不动摇”的电动阵营也以联名公开信敦促政策确定性。业界话语从“是否减排”转向“怎么达成”,而Stellantis的动作,则将这一争论从“立场之争”落回“工程可行性”。
价格带与车型带宽,是“转向”的最实在推动力。路透社统计显示,慕尼黑期间欧系与中系品牌密集发布2.5万欧元级别的新车,这显然是为“可负担电动化”补上弹药,同时以更广的技术路线与更低的入门价格,换取真实更新率。
欧洲电动化破局之路在哪儿?
面对现实的阻力与战略的回调,欧洲汽车产业正在寻找一条兼顾减排目标与市场现实的可行路径。
根据路透社报道,9月12日冯德莱恩参与的布鲁塞尔的高层会商被视为“节奏修正”的关键窗口。
如果能在“目标不变”的前提下,为过渡期引入更具弹性的考核方式,则企业的产品与投资计划可以更快落地;如果修正迟滞,“强目标、弱配套”的张力还会透过罚金与库存,传导到工厂排产与就业。
安帕拉托之所以以“崩盘风险”作警示,正是担心临近节点前的恐慌性购燃油,以及节点后的断崖式缩量。
在市场层面,慕尼黑已给出方向:2.5万欧元以下的入门纯电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这一价位带如果能在2026年前形成规模化供给,主流区间的电动渗透将更稳;否则,电动化推进仍可能呈现头部集中、中尾部失速。
无论企业把产品做到多便宜,补能体验与电网接入仍是欧洲消费者决策的要点。
目前,多个成员国在高速路快充密度、跨境支付与互联互通、小区与街边慢充上都存在短板。短期策略将更依赖混动和小电池的技术组合与“以旧换新”的政策工具,先把在用车的平均排放压下来,再递进式提高纯电占比。
这与Stellantis新任CEO安东尼奥·菲洛萨(Antonio Filosa)在9月7日公开倡议的路径一致:支持混动销量、加速淘汰老旧高排车辆,以“过程管理”的方式实现总量减排。
同时,慕尼黑也映照出跨境变量:在美国关税与欧盟反补贴调查的阴影下,合资与代工、平台与渠道的“彼此借力”成为欧洲车企的共同选项。通过与具备性价比与供应链效率优势的伙伴协同,补齐入门电动车供给缺口,正在成为现实而非口号。
回到这次表态本身:安帕拉托在慕尼黑确认“2030不再全电”,并将崩盘风险与修订必要直接绑定,等于把“如何抵达2035”这道题从愿景层面拉回工程层面。
对汽车行业而言,真正的考题可能不是“要不要电动化”,而是如何在监管红线内,以更可负担的车型、可用的补能与技术,把平均排放先降下来,再把纯电占比稳稳抬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