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当前位置:栏目>最新>文章详情

中国车企在巴西搞了一艘氢能船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温莎)今天 09:44

撰文 | 温 莎

编辑 | 张 南

设计 | 甄尤美

从今天开始,每一位巴西COP30的参与者都将看到一艘特别的船。

虽然外观上与大多数的船看上去没有太多区别,但动力系统采用的是氢燃料电池,通过电化学反应发电,副产品仅为水。这艘拉丁美洲第一艘采用绿色氢技术的船,一整套氢能解决方案,来自中国长城汽车。

11月10日至21日,来自190多个国家的世界领导人、科学家、企业家和民间社会代表将齐聚巴西亚马逊腹地贝伦市参加COP30,讨论气候变化的未来。

今年适逢《巴黎协定》达成十周年,因此本届COP30也是全球气候治理迈向下一个关键十年的起点,各缔约方需要面对包括地缘压力在内的全球挑战,并展现出更高的气候雄心。

比如,巴西总统卢拉·达席尔瓦所强调,在亚马逊中心地带举行的COP30必须成为一届“真相的COP”(the COP of Truth),宣告“夸夸其谈的时代已经结束,制定行动计划的时代已经到来”。

在这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一届,来自中国的长城汽车成为COP30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官方合作伙伴。除了展示氢能船之外,长城汽车还为组委会提供了100辆新能源车,用于巴西政府官员、其它国家元首及外宾代表团的会务出行。车队由坦克300、魏牌07、哈弗H6车型组成,均为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

可以想象,当长城车队穿梭于COP30大会会场时,当搭载长城氢能技术的绿色船舶在会场水域静静陈列时,这家中国汽车企业用实际行动完成了一次震撼全球的绿色亮相,打造了一张彰显中国在新能源领域技术领导地位的世界名片。

从陆地到水上,长城汽车不仅展示了自身新能源领域的广阔布局,也加强其在巴西和全球的机构声誉,更加重要的是,长城汽车以技术实力和全球视野,书写了中国新能源产业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责任与担当。

十年布局,氢能突破真实交通场景

长城汽车带来的氢能船不仅展品,更是可以沉浸式体验的实物。

船上所有系统,从照明、空调到烹饪和娱乐,均由氢能驱动,确保零碳排放。除了沉浸式的船上体验外,船内还拥有一个最多可容纳50位客人的礼堂。

这背后是长城汽车在氢能领域的多年累积,早在2015年,长城汽车便开始涉足氢能产业,谋求商业化可行路径。

氢能,一直视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表达了对氢能美好前景的期许,“氢能作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在汽车行业拥有广阔的应用空间,氢能很可能成为汽车动力的终极能源。”

经过十年布局,长城汽车通过坚定的布局和持续的投入,实现了氢能系统核心零部件的完全自主开发,也是在氢能全产业链核心技术领域完成布局的车企。

根据长城汽车规划,长城氢能战略分三步走:第一阶段(2021至2025年),开启氢时代,聚焦氢示范;第二阶段(2025至2035年),发展氢经济,开放氢生态;第三阶段(2035至2050年),建成氢社会,贡献碳中和。

在第二阶段的起始之年,长城汽车也将梦想照进现实。此次在COP30展示的氢动力船,搭载由未势能源(FTXT)提供的氢燃料电池系统,标志着清洁能源在真实交通场景中实际应用的重大突破。

未来,这艘氢能船将伴随科考团队沿亚马逊河深入雨林,以零排放清洁动力支撑气候考察工作。在监测雨林生态、记录气候数据的每一段航程中,为全球气候研究注入“中国智造”的绿色力量。

作为中国氢能船舶核心装备首次“出海”巴西,这一突破标志着中国氢能技术正式落地南美海事领域。而“国内首制”的船用移动式氢能发电舱成功出海,标志着长城汽车在氢能领域长达十年的战略投入已进入“厚积薄发”的技术收获期。

在巴西COP30上的首秀,长城汽车展示出氢能技术作为一种通用型清洁能源解决方案的强大可塑性,更验证了长城汽车技术路线的正确性与前瞻性。代表中国,长城汽车向全球市场展现了中国在氢能应用领域的创新已从“跟跑”迈入“并跑”甚至“领跑”阶段,具备了参与定义未来能源格局的硬核实力。


多动力布局,长城汽车不做选择题

全球碳中和浪潮下,汽车动力赛道正上演五强争霸。插混、混动、纯电、氢能混动与燃油车各有拥趸,争执不断,但现实是,没有哪种技术能一统天下,场景化需求与技术迭代正催生“多元共存”的新生态。

当行业还在争论哪种动力才是未来的时候,长城汽车没有做选择题,而是我都要。在业内,长城汽车首家提出领先的碳中和目标。以纯电、混动、氢能并举的新能源路线均衡地布局未来出行蓝图。

今年9月,长城汽车销售新车133,639辆,同比增长23.29%,创历史最佳9月销量表现;新能源车型销售45,961辆,同比增长52.55%,刷新历史纪录;新能源渗透率不断上升,以Hi4为代表的混动技术,实现四驱的高性能和两驱的油耗,持续展示出旺盛的市场生命力,以油电协同的新理念成为满足全球整体市场需求的最优动力路线。

多动力布局的背后,是长城汽车在研发领域不吝投入所构筑的坚实壁垒。如今,长城汽车研发团队2.3万人,每4名员工就有1名研发人员,研发投入连续3年超百亿。

不仅如此,2003年,长城汽车开始自建试验室、试验场,构建起硬件最全、全球领先的试验体系,累计投入近百亿。长城汽车建成中国车企第一个安全试验室,建成自主品牌车企第一家综合性试验场、第一个高海拔环境模拟试验室、第一个环境风洞试验室和业内第一个集VR、HMI、实车仿真、人因体验为一体的交互体验试验室。

这套强大的研发体系,最终凝结为知识产权领域的累累硕果。根据“全球汽车专利大数据平台”显示:2025年上半年,长城集团获得授权专利2962项。其中,新能源汽车专利1118项。专利授权总量和新能源汽车专利授权量均位居自主整车集团第一位。 截至2025年6月底,长城集团已累计申请专利近5万项,获得授权专利近3万项。

正是这份在研发领域的坚定投入与长期主义,赋予了长城汽车多动力路线齐头并进的底气与实力。这不仅让长城在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掌握了技术主动权,更为其全球化战略注入了核心动能。

不同于单一动力路线的押注式出海,长城汽车 “纯电、混动、氢能并举” 的均衡布局,能够灵活应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市场的政策法规与消费偏好,无论是纯电发达的欧洲,还是混动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或是积极布局氢能的区域,长城都能提供与之匹配的领先产品。

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的浪潮中,中国品牌已从追随者成长为引领者,长城汽车的表现正是这一转变的生动缩影。可以期待的是,未来,随着研发投入的持续加码和全球布局的不断深化,长城汽车必将以更多元的技术、更优质的产品、更完善的服务,闪耀全球汽车舞台上。

落子巴西,长城汽车开启“生态出海”

长城汽车与巴西的渊源不止于此。

巴西当地时间8月15日,正值中巴建交51周年纪念日,长城汽车巴西工厂正式竣工投产暨首台哈弗H6 GT下线仪式在圣保罗州伊拉塞马波利斯举行。

巴西总统卢拉当天走进长城汽车巴西工厂车间,在首款下线车型——哈弗H6GT的前机盖签名,标志该款汽车将正式进入该国市场。如此高规格的活动,彰显了长城汽车对巴西当地的积极贡献,也体现出巴西政府对长城汽车的高度重视和认可。

长城汽车的此次出海,与过去有些不一样。

在出海模式上,长城汽车此次并非简单的产品出海,而是开创了“生态出海”的全新模式,实现了研、产、供、销、服的全面出海。动力布局方面,为全面满足巴西市场需求,长城汽车在巴西同步布局混动、纯电、氢能三大技术路线,形成“当下+未来”的技术梯队。

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电动化、智能化的技术革命与全球市场格局的重构,为中国汽车品牌提供了历史性的出海机遇。在巴西的落子,是长城汽车全球化加速的一个缩影。

除了巴西工厂在内的第三座全工艺生产基地,长城汽车还在厄瓜多尔、巴基斯坦等地布局多家KD工厂,形成了完善的生产体系。如今,长城汽车全球业务遍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8万名员工,分布在四个国家的13个研发中心。

截至目前,长城汽车海外累计销量已突破200万辆,2024年海外销量预计达到45万辆,全球用户规模超过1500万。2025年1~10月,长城汽车销售车辆106.64万辆,同比增长9.87%。其中,海外市场累计销售39.13万辆。

随着出海步伐的加速,长城汽车已经不再满足于将产品卖到国外。魏建军看来,“国际化不是商品出海,而是品牌出海;不是产品输出,而是产业链输出。”

计划中,长城汽车将继续深化全球布局,到2030年实现海外销售超百万辆,高端车型销售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面对全球化的星辰大海,长城汽车在COP30舞台上的亮相就显得别具深意了,这将成为其深化全球机构声誉的关键契机。这种在世界舞台的“官方背书”,不仅将加速长城汽车在巴西市场的品牌渗透,更将其“生态出海”模式推向全球视野。

在全球气候治理的关键节点,这家中国企业用技术实力证明:绿色转型不是负担,而是驱动产业升级的新机遇;全球化不是简单的市场扩张,而是构建共赢共生的产业生态。未来,随着更多中国新能源企业走向世界,“中国智造” 必将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