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丰田,从老字号到新顶流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汽车商业评论)23年6月16日 22:52
抽言:对于一个真正成熟的全球化车企来说,整车出口的占比并不是很大,更多的是在海外市场本地去生产。
抽言:丰田在海外的成功跟两部分因素关系密切,一是技术,它们有最节油的技术,而且它们非常聚焦在技术、质量和可靠性这三个产品特质上,二是它们有合适的营销手段去搭配宣传它们的技术,足够的聚焦,所以现在消费者对于日本的汽车品牌有一个非常明晰的认知。
2023年6月16日,第十五届中国汽车蓝皮书第二天上午,奥地利EFS汽车咨询公司创始人、总裁雷霆生(Truls Thortensen)以“中国车企出海浪潮之下,浅谈欧洲市场”为题,分享了欧洲市场电动车的销量分布,以及提醒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应该注重差异化策略。
各位现场的来宾大家好!我是EFS的总裁兼CEO雷霆生,非常感谢各位朋友今天的到来,也对线上的朋友们以及欧洲的朋友们说大家好!
中国已经成功超过日本,成为了全球第一大整车出口国。
能看到虽然说整车出口中国已经成为了第一大出口国,但是日系车其实在全球销售实际是2000万辆的量级,这个量级差得非常大。这也是因为中国车企和日本车企它们在商业模式上,在整个产业的成熟度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们也相信中国车企有一天会在出海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也会成为这样的一个巨头,甚至超过日本车企。
这个问题是如何去实现?又多久能实现呢?
对日本车企来说,他们可能说花了40年或50年的时间,但是我们觉得这个时间对于中国车企来说会更短,这个问题我们也会在接下来继续去讨论。
我们做了丰田出海之路的回顾,能看到在过去的40年里,丰田的发展有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先把车卖出去,就是走出去。
第二阶段,在海外去建新的生产基地,组建新的团队。
第三阶段,把出口的一部分转化到海外市场本地去做。
第四阶段,把某一些市场成功的本地化经验推广到全球。
这也能看到,对于一个真正成熟的全球化车企来说,整车出口的占比并不是很大,更多的是在海外市场本地去生产。
我们也能看到从企业发展初期、中期到成为一个全球化的车企都会经历相似的发展阶段。
我们也能看到在丰田这半个世纪的出海之路上,其实这个世界也在发生着非常多的变数,有机遇也有危机。
首先,丰田的成功出海跟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爆发是离不开的,它们有当时最节油的发动机,这也是当时比较成熟的欧美主机厂并不具备的产品。
再后面虽然也面临了各种各样经济和地缘政治的一些问题,但是丰田还是成功地走了出去,包括30年的日美贸易战,能看到在很长的贸易战的时间里,从纺织品、钢铁、家电到后期比较白热化的电信、半导体和汽车,虽然历史的洪流在不停的洗礼,但是最终丰田还是成功地走出去。
丰田的成功跟两部分因素关系密切,一是技术,它们有最节油的技术,而且它们非常聚焦在技术、质量和可靠性这三个产品特质上,并且有合适的营销手段去搭配宣传他们的技术。也是由于他们足够的聚焦,所以现在消费者对于日本的汽车品牌有一个非常明晰的认知。
中国的主机厂正在经历日本车企曾经历过的机遇与挑战,历史虽然有相似之处,但我们也看到中国主机厂在应对变数是比大多数世界上其他的国家都要快的。我相信中国主机厂有能力去应对挑战与变数。如同我和Jack(贾可)一起办轩辕奖时,我们也一同探讨过哪些领域将会是中国主机厂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然而,中国车企目前还有一些短板,也是刚刚列举丰田的例子:鲜明的宣传策略。
丰田首先做好技术,其次它的营销跟宣发策略是跟技术去做相应的配套,并且会一直聚焦在核心宣传点上。如果现在问其他国家的人,中国的车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将不会得到明确的答案。
但如果是问日本车,那么答案就显而易见了(节油)。定义中国车的特性并执着于此,是中国车企需要去攻克并坚守的。我们相信中国车企也同样会经历这几个阶段,而且会做得比日本车企更好。
还是想重复一下,历史不会重演,但企业发展经验总是可以借鉴的。我们在这个不断变化的市场里面提供一种视角来观察欧洲市场,这也是因为我们现在看到中国车企把新能源的锚地瞄准了欧洲市场。
中国和欧洲整个的乘用车市场总量是比较像的,它的保有量都是在3亿辆,但是新车销量来说,欧洲只有中国的一半,当然这个也有非常多市场本身的原因,但是我们能看到去年新能源的渗透率,中国和欧洲基本上处在一个比较接近的等级。但是中国是一个大中国,欧洲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其实欧洲的地区差异是更大的,我们能看到欧洲在整个新能源发展上是有几个梯队的。
第一梯队就是北欧,它的新能源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虽然它的体量比较小。
第二阶段是相对富裕的德语区跟荷比卢(荷兰、比利时、卢森堡)。
第三梯队就是处于平均阶段的英语区跟法语区。
相对比较慢的就是南欧,近十几年经济衰退比较厉害。还有深处内陆的东欧。
我们想说的是我们提供一种视角来看欧洲市场,欧洲经济整体来说是北盛南衰、西强东弱。而中国正好相反。我们提供一种相通的视角来类比中欧这几大区域的经济地位。
我们简短的展示一下两个区域。
首先,最大的市场对中国来说是华东和华南,这也是经济体量最大的两个区域。这个跟欧洲市场的德语区、法语区是非常像的,就是体量大、产业健全,同时又是这两个市场经济的“双驾马车”,综合实力强劲,它们不管从体量还是渗透率上都是很像的。
另外一个区域对比就是中国的北方和欧洲的南部。这两个区域在彼此的市场都曾经是工业巨擎,但是经济随着其他区域的发展,它们的地位在本国是有所后退的。它们的经济一定程度上没有过去那么发达,但百姓的生活并未受到影响,人民非常开朗和纯朴,所以在很多情况下,这个市场都是有一定相似性的。
我们也给了更多的视角,如何去对比中国市场的各个区域跟欧洲市场的各个区域,能看到港澳台地区跟欧洲的北欧是很像的,体量小,但是新能源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
中国的华中地区跟欧洲的荷比卢(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是很像的,因为它们是处于中部,而且人口密度非常高,也是鉴于这个地位优势,所以经济很发达。刚刚提到了中国的华东和华南跟欧洲的德语区跟法语区在体量跟发展上是非常像的。
中国的西南地区跟欧洲的英语区从某种程度上是像的,因为都是地处边陲,但是经济上有它们独特的优势。
刚刚也有提到中国的北方跟欧洲的南欧很大程度上是像的,经济相对来说有一些在地位上的后退,但是体量仍旧很可观。
中国的西北地区跟欧洲的东欧有非常大的相似性,因为都是深处内陆,整体经济发展相对沿海来说比较偏后。
我们在挪威的奥斯陆进行中国品牌在欧洲的销售渠道的走访,这边想着重提到的就是蔚来和岚图,我对这两个品牌的策略印象非常深刻,都有非常清晰的策略。它们都是非常好的品牌,但是选择了不同的策略,没有一个对或者错的策略,只有最适合的策略。
其实除了品牌策略跟宣发策略,还有另外一个车企需要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能持续地并且有效地得到市场的反馈。在这一点,我们观察到比亚迪和名爵两个品牌是做得非常好的。
我们EFS也有赋能中国车企的海外市场策略的模型,基于车企的需求,我们非常愿意跟大家共同去探讨如何去制定一个有效的海外市场的愿景,如何去选择细分市场,如何去选择国家,如何去制定一个合适的产品策略,并最终实现它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