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当前位置:栏目>最新>文章详情

电池护照大战,谁能抢先一步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莫莉)今天 13:55

撰文 / 莫 莉

编辑 / 黄大路

设计 / CC

如果每一颗电芯都拥有自己的“健康档案”,电动汽车的未来会怎样?

在欧盟推进电池新规进入倒计时的背景下,欧洲车企正把“电池护照”(Battery Passport)从概念拉到量产一线。所谓电池护照,可看作一套随车、随电池全生命周期流转的终身可查的“数字档案”,记录其从原材料开采、生产制造、使用状态到回收利用的全链路数据。

而这一技术,现在正在被车企视为提升透明度、建立用户信任与应对法规的关键。

2025年10月9日,起亚欧洲公司(Kia Europe)披露,在一辆EV3上开展“电芯级”电池护照公开试验。起亚表示,电池护照能够实现电池健康状态(SoH)的实时追踪、维修诊断的即时开展,以及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端到端可追溯,并向车主、维修端和监管方开放查询。

尽管起亚将其定义为初步研究,但企业已同步公布了明确的时间表:最晚于2027年2月前,为所有在欧洲销售的纯电与混动车型配备电池护照。

值得注意的是,起亚计划在欧盟法规的底线要求之上,进一步整合安全相关数据,将合规刚需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价值与更可核验的质量管理体系。

电芯级透明度

目前,起亚欧洲公司正开展首次电池护照公开试验,这次试验聚焦电池单体层面。起亚称,这一突破性进展通过为每一个电池单体提供实时详细数据,确保了电动汽车电池健康状况的透明度。

据Just Auto报道,这次试验车为EV3,搭载Dukosi的电芯监测系统,从韩国海运至德国后,在欧洲路况下验证实时监控、上传与展示的稳定性。

这一试验车可对电池包内每个电芯采集并回传数据,自动更新到数字电池护照。一旦完成维修操作,系统会同步刷新相应记录,确保生命周期内的可追溯。

数据上传后,车主、维修人员、监管机构等相关方可通过车辆信息娱乐系统,获取电池健康状态的实时信息,系统在维保后还会生成带时间戳的版本记录,便于追溯与审计。

起亚表示,对电动汽车车主而言,电池护照能带来诸多益处,例如延长电池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以及在买卖二手电动汽车时提升信任度。

为解决多方访问与权限管理,试验数据接入荷兰应用科学研究组织(TNO)搭建的共享环境。整体则由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与现代汽车集团协同推进,现代摩比斯负责车端与后端的技术集成,确保从车载系统到云端再到各利益相关方的链路安全与互操作。

据了解,这一系统还可针对其他场景进行配置,例如适配不同车型、实现与其他品牌的互通,甚至应用于其他行业领域。

起亚强调,电芯级颗粒度可以把传统看整包或模组健康值的方式,升级为“按电芯定位、按电芯处置”,在售后端进行针对性更换,减少整模块替换带来的成本与停机时间。

对二手车交易环节,护照中的实时健康与维保数据可作为电池体检单,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定价争议与信任摩擦。

起亚欧洲总裁兼CEO马克·赫德里希(Marc Hedrich)表示:“我们希望为电池透明度和性能设立新的客户标准。通过电芯级护照测试,我们能更清楚地评估还能为车主带来哪些好处。除了延长电池寿命,我们同样在建设基于数据的信任关系。”

从试验组织看,起亚的路径并非停留在技术演示层面,而是围绕真实多方进行协作:学术机构、零部件供应商、车企内部跨部门团队与数据平台共同参与,既验证车端采集的可靠性,也演练数据权属、访问控制与更新机制在实际维保流程中的落地。这种多利益相关方的协同,也是电池护照走向量产化部署的关键门槛之一。

除这项初步研究外,目前,起亚已成立专门的内部机构,汇集公司各领域专家,联合电动汽车电池价值链及相关网络中的合作伙伴,共同开发专属的电池护照服务。起亚的电池护照将超越法规要求,纳入更多与安全相关的数据,打造行业典范标准与基准。

法规倒计时

如果说电池护照是一场产业升级的大考,那么欧盟新电池法规则是考卷。

根据欧盟发布的新电池法规(EU 2023/1542),自2027年2月18日起,投放欧盟市场且容量大于2kWh的电动汽车与工业电池必须配备数字电池护照,并通过二维码等方式提供访问。

Battery Pass项目的内容指引与技术文件对“护照应包含的必填字段与接口机制”给出框架,目前涉及100多个数据属性,覆盖碳足迹、回收含量、关键材料尽调、性能与安全等维度,并与成员国和行业规范做口径对齐。

对车企而言,法规倒计时的本质是数据工程与供应链协同工程,也就是说,既要把车端传感、边缘计算与云端存储打通,还要与电池、材料供应商建立可验证并且可抽查的数据传递链。

除时间点外,欧盟与产业界也在完善配套生态。

Catena-X的数字产品护照(DPP)用例,给出了面向整车产业的标准化数据模型与实施路径,强调与既有质量体系、工厂IT、供应商门户的互操作,其公开路线图同样将2027年“全护照上线”列为关键里程碑。

在企业落实层面,包括AWS等技术服务商也围绕法规条款与权限、审计需求提供“可审计、可扩展”的数据基础设施方案,降低企业自建复杂度。

对合规与实施难点的讨论,已经从“要不要做”转向“怎么做得好”。

一方面,材料溯源与碳足迹的原始数据质量决定了护照可信度;另一方面,商业机密与隐私保护要求分级可见、最小必要与可与稽查和符合并行。

Battery Pass在内容与技术指引中给出了正确演示,建议企业在量产前完成跨组织的端到端测试,覆盖采集、加密、存储、展示、抽检全链路。

这次起亚把“电芯级护照”与多方试验绑定,本质上是在法规生效前提前消化集成难题。

不止起亚

实际上,起亚并非唯一的抢跑者。

2024年,沃尔沃宣布在EX90上推出电池护照,与英国技术公司Circulor合作,把原材料来源、组件、回收含量与碳足迹等数据对接到车辆二维码与App,消费者可查看简版,监管可访问更详尽版本。

根据路透社报道,其与2027年欧盟强制要求的时间表相衔接,属于“监管前置”的量产化实践。

与此同时,全球电池联盟(GBA)生态、Circulor等平台也在推进多品牌、多电芯供应链的试点,并呼吁尽快从概念验证走向量产部署。

目前,行业共识正在形成,电池护照不只是合规文件,更会延伸到售后与金融环节,包括二手车残值评估、延保定价、租赁与回购模型均可调用标准化的电池健康与循环利用数据。

对于起亚而言,把电芯级颗粒度与安全数据纳入护照,有利于在真实维保中降低误判与误换,直接影响质保成本与客户满意度。同时,在残值管理上,可通过透明、可核验的档案减轻逆向选择。

根据Just Auto报道,目前,从竞争格局看,领先者的差距会体现在数据深度与闭环能力上。也就是说,谁能把护照做成“随车随电池”的数字底座,并与质量追溯、召回响应、回收再利用闭环打通,谁就更可能把合规成本转化为品牌与效率红利。

这次,起亚选择把难题前置,在欧盟法规生效前通过多方协同完成方法论验证,等于为后续车型与市场拓展做平台级预埋。

起亚目前已表示,计划在欧洲销售的全部纯电动和混动车型于2027年2月之前提供电池护照服务,并在法定要求之外增加安全相关数据,以此作为行业标杆标准的基础。

实际上,对车企与消费者而言,电池护照的价值正在从看不见的合规变成可感知的体验,用更少的误换、更透明的交易、更可追溯的质量与更可核验的回收。随着欧洲这一法规进入倒计时,产业的差异化不再是有没有,而是能做到什么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