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当前位置:栏目>最新>文章详情

Robotaxi三国杀:Lucid交车了,特斯拉慌吗?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莫莉)今天 14:00

撰文 / 莫 莉

编辑 / 黄大路

设计 / CC

在特斯拉把Robotaxi话题再度炒热之后,Lucid给出了自己的落子。

2025年9月24日,Lucid宣布已向自动驾驶公司Nuro交付首台基于Gravity平台的工程车,用于集成“Nuro Driver”系统,并接入Uber网络运营。

Lucid对外表示,交付第一辆车,“标志着激动人心的新篇章的开始”,并调侃称“很快就会有更多”。

此前,三方于7月披露的合作目标为:自2026年起,在六年内投放至少2万台L4级Robotaxi;同时Uber对Lucid进行3亿美元股权投资。

这次首车的交付,意味着从资本绑定走向工程落地。接下来的关键,就是如何把样车调试、法规豁免、城市场景运营与规模交付串成一条线。

首车交付背后

“我们的Robotaxi工程车队正式亮相,已向Nuro交付首台Uber独家工程车,用于与Nuro Driver集成。”Lucid在社交平台贴出工程车照并如此写道。

据了解,这台车在亚利桑那Casa Grande工厂下线,再前往加州进行软硬件整合与道路测试。相比首台“工程化安装”,后续将尽量在生产中完成集成,以压缩改装环节与交付周期。

根据Uber发布的信息,Lucid主要提供高压架构与整车平台,Nuro提供L4级自动驾驶所需的传感器、计算与软件栈,Uber负责订单分发与网络化运营。根据此前发布的信息,车辆将“仅通过Uber App”面向乘客,车队由Uber或其第三方车队伙伴持有与运营,首个城市计划在2026年落地。

截至目前,Uber的3亿美元投资已于9月4日完成交割,为工程样车、集成验证与早期小规模生产提供启动资金。消息公布时,Lucid股价曾显著上扬,显示资本市场对车企、技术方、平台的三角模式抱有预期。

当然,并不是一切都如此简单。产能与节奏是Lucid要跨过的第一道坎。

Lucid曾因供应链波动影响产能,如今官方称相关问题已基本缓解,Gravity正按计划爬坡。

Lucid临时CEO Marc Winterhoff在接受采访时称,Gravity订单充足,公司将“把7500美元的联邦税抵延续到今年底”,以避免因交付窗口影响用户权益。

简单来说,这算是对交付节奏的托底,也是在订单端稳预期。

Lucid第二道门槛是监管合规。

据了解,美国交通安全监管部门今年6月、9月两次发布与自动驾驶豁免相关的流程更新与说明,精简了“不完全符合FMVSS”的临时豁免申请环节,并强调在豁免期内以“持续信函监督”的方式动态校准要求。对于计划在早期以有条件豁免和地方许可推进的Robotaxi车队,为低量级验证与示范运行提供了合规通道。

对Lucid而言,这笔合作提供了更可预期的B端增量,与其仅靠C端高价位SUV的订单波动,不如把一部分产能绑定到平台化运营。

从Uber的角度看,Lucid、Nuro只是其“多技术路线并行”的一支。

过去一年里,Uber已在奥斯汀、亚特兰大把Waymo接入其App,并与大众达成在洛杉矶自2026年起投放ID. Buzz AD的合作。通过城市分布式试点和多伙伴接入,Uber在降低单一技术路线与单城审批的不确定性的同时,还在放大平台侧的运力调度优势。

Robotaxi重排局面

随着Lucid等新玩家的加入,海外无人驾驶的战局正在快速重排。

今年夏天,特斯拉在奥斯汀启动小范围Robotaxi付费试点,随后又获得亚利桑那州在凤凰城都会区的测试许可,引爆了Robotaxi的“二次热度”。

路透社报道指出,特斯拉坚持纯视觉和端到端大模型路线,强调可跨城市泛化,然而早期测试也出现一系列驾驶瑕疵与运营限制。但无论支持或质疑,特斯拉的节奏把消费者与监管的注意力重新拉回“无人运营”议题。

另外一边,则是Waymo的稳健扩张。

目前,Waymo在洛杉矶、菲尼克斯、旧金山的供给持续增长,并将服务扩展到奥斯汀与亚特兰大。

就在9月25日,Waymo又上线面向企业差旅的“Waymo for Business”产品,强化通勤与机场连通的刚性场景。

技术上,Waymo坚持多传感器冗余、高精地图、规则与学习融合,策略上走先稳态、再扩区的路线。

平台侧的多边绑定也非常清晰。

Uber与大众的合作明确将于2026年在洛杉矶商业化落地,早期将配备安全员,随后视监管推进“去人化”;与此同时,Uber还与May Mobility规划在得州阿灵顿上线混动Sienna的自动驾驶服务;对新晋的Avride,Uber在达拉斯推进Ioniq 5平台的Robotaxi测试,目标在年内开放公众试乘。

可以看出,Uber正把“自研重资产”转化为“平台整合多路线”的轻资产打法。

Amazon旗下的Zoox则是在选择“正向开发无驾驶位车厢”的路径,近期在拉斯维加斯向公众开放免费乘坐,以收集真实乘客反馈并等待付费许可。

与之相比,Cruise在经历事故与全面暂停后,仍以“安全员在车”的方式逐城小步恢复,着力重建公众信任。

即便各家在走不同路径、不同节奏,但共同面对的考题依然是安全边际、合规协同与可复制的城市运营。

回到Lucid、Nuro与Uber的组合,其技术与商业选择更像是介于激进与稳健之间,在整车侧押注新一代高压EE架构与电驱平台,在自动驾驶侧采用带冗余的多传感器方案,在商业侧借助平台化分发与第三方车队来“以量化成本”,这与特斯拉“软硬一体、自有网络”的闭环、Waymo自营网络和稳态供给的路线,形成了三种并行范式。

那么,哪种模式会更有优势?短期似乎很难有定论,但可以预见的是,2026至2028年将成为检验各方案城市运营能力的“放榜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