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当前位置:栏目>智能化>文章详情

到了激光雷达新一轮秀肌肉时刻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牛跟尚)4月25日 13:09

世界汽车新变革悄然发生。

从关注发动机到关注电池,从关注电动化到关注智能化,正在如火如荼举行的上海国际车展预示着一个新汽车时代正在到来。

4月19日,科技新锐公司北醒在上海国际车展发布全球首个车载512激光雷达平台——“北醒应龙”平台,并与滴滴自动驾驶达成生态战略合作。“感知可持续增强、模块化、成本可控”三大设计理念下,这一平台的底层硬件架构由高精2D扫描系统,905nm阵列收发和自定义SoC组成。

这样模块化的设计最大好处就是每个子系统可分别迭代升级甚至替换,独立进化功能,且在生产加工方面也可以分模块预组装、检验等等,减少整机装调流程工序和降低后段不良率,兼顾成本和可升级性。在目前车载512激光雷达的基础上,未来在此平台上还会衍生出更高阶的版本,实现突破1000线的历史使命,实现相机级清晰度的突破。

为让行业尽早共享“北醒应龙”激光雷达平台的强感知,北醒发布AD2-s产品,在10%反射率下它仍具备200m的探测距离,256线的感知力,120°x25.6°的视场角。AD2-s将于今年量产交付。

如果说2021年的上海车展是智能化汽车的元年,2023年的上海车展则是智能化、网联化浪潮下激光雷达的元年,芯片、雷达、ADAS、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车联网、高精地图为代表的未来汽车新技术和产品,成为拥抱汽车行业新时代的分水岭。

本届车展上,众多科技公司的供应链、生态链展比上一届多了一个馆,包括博世、大陆、电装在内的传统汽车零部件巨头与百度、华为、地平线、北醒、北云等新兴科技公司同一时空竞技智能化,特别是像大陆集团原来是做橡胶、轮胎的零部件巨头,现在都转过来要电动化、智能化,并往激光雷达上转,这对作为激光雷达的新势力北醒们来说,是否是一种挑战?如何怎么应对这些巨头、大象的转身、转型?

北醒CEO李远接受汽车商业评论等媒体采访时说,这说明北醒踩对点了吧?如果做了半天,传统供应商势力都不介入这个点,那就说明踩错了。

这位创业公司CEO认为,车厂特别想扶持新玩家,因为新玩家更配合,新玩家真的会把服务智能汽车把车做好为目标。“激光雷达本身就是我们最核心最重要的产品,我们认真来服务智能汽车做激光雷达。” 李远自信而又谦虚地说。

新一波人工智能浪潮又起,“万物皆可算、万物皆智能”的时代终或将提前到来。从真实世界到数字世界的关键步骤是感知,对智能驾驶而言,安全性的提升需要超强的感知力,激光雷达是新一代极佳的感知设备,北醒率先提出要做好LiDAR,助力智能好车。

李远表示,2022年底北醒发布会上曾经提及过“生死2秒”的概念,本质上是通过更高性能的激光雷达带来更强的感知能力,在遇到突发状况时,为人类驾驶员争取额外2秒的生存机会。

北醒总结智能汽车行业对激光雷达的需求主要为以下三部分,首先,汽车行业竞争加剧,车企智能驾驶能力不断进阶,要求能拥有更强大的感知能力;其次,车型迭代加速,LiDAR选型频次加快,呼唤LiDAR技术架构的归一化;最后,降本成为必选项,要在性能升级和可靠性高的前提下,成本逐步下行。基于以上智能汽车对激光雷达的需求,“北醒应龙”激光雷达平台应运而生。

在目前车载512激光雷达的基础上,李远表示,未来在此平台上还会衍生出更高阶的版本,实现突破1000线的历史使命,实现相机级清晰度的突破。

会上,北醒与滴滴自动驾驶正式达成生态战略合作。此前,双方已联合推出了国内首款2K图像级高精度激光雷达“北曜Beta”,此款激光雷达针对L4 Robotaxi的场景具有超高性能和超高适配性。它以滴滴自动驾驶为主提供核心设计,北醒辅助设计并负责生产制造。

北醒希望通过携手更多合作伙伴,以强感知能力助力自动驾驶技术的升级,带给人们更安全、更美好的出行体验,使得高线数激光雷达成为高级别自动驾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助力车企实现智能出行时代的弯道超车。

以下是李远在发布会后接受媒体群访的摘要,此处有删节,汽车商业评论整理编辑。

1、激光雷达公司开始新一轮秀肌肉的时候

提问:北醒跟滴滴的合作,激光雷达的软件也有交叉合作吗?

李远:我们还是偏激光雷达本身的控制和感知算法。激光雷达主要产生点云数据,再由点云数据变成目标,由目标变成路径规划,路径规划变成操纵和执行,我们更偏点云数据和目标产生。

提问:跟一些车厂聊的时候,他们说激光雷达更多的是提供点云,点云之外也有一部分激光雷达算法。但是就像有的厂家,有的甚至激光雷达的软件可能也有合作。这个边界是怎么样的,后续我们的合作模式上会有哪些不同?

李远:我们本身是一个做激光雷达的公司,最擅长的还是做激光雷达的硬件和激光雷达的控制软件,以及激光雷达的算法。您刚刚提到的在算法方面,很多算法公司也会做,如果需要我们在算法上多做点,我们也会全力协助。

提问:下一轮融资计划可以说一下吗?

李远:我们上一轮的融资是去年年底做完的。去年和现在,激光雷达在资本界仍然是比较火热和比较好的状态。未来具体的信息届时会释放,好年景应该是公司好好做业务,好好做融资的时候。

提问:您判断今年激光雷达今年在投资界还是比较火热的吗?

李远:我们感觉还是,这个只限于我们自己的感觉。

提问:对于上市您怎么看?

李远:上市是看技术的商业化落地可以让投资闭环,本身是利好的,我们努力让有效估值持续上涨,投资人对我们的信心不就更强吗?

提问:在车载激光雷达市场,有几家激光雷达公司已经走在了前面,并且拿下了不少定点项目。北醒面对现有的市场格局是否有压力?为了追赶他们,未来您觉得有哪些方面可以去优化?

李远:现在大家拿到的定点,从整个市场看渗透率不到1%。依然属于很早期的阶段,这个时期就相当于开荒期。大家好好拿定点就可以了,目前还没有进入红海的阶段,换句话说,还没进入增量没了要开始存量博弈的阶段。整个环境目前还好,包括我们今年拿定点也还是挺顺利的。我们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陆续把车定点都发布出来。

提问:我看到一个数据说中国的激光雷达在(全球激光雷达)市场上会占50%,可能技术水平跟美国相比差距比较大,不知道现在有什么新的变化?

李远:我觉得差距比较大的时期,是在做机械雷达时,为什么那个时期很多雷达公司会被起诉,因为海外激光雷达厂家积累的时间更长。但是在混合固态时期,差距就没有那么大了。以前我们哪敢说性能256、512,都是海外激光雷达厂家发一个,国内厂家能做到了,又发一个,是跟随模式。

2、一旦半导体化就进入了摩尔定律

提问:您怎么看激光雷达固态化的趋势呢?

李远:其实所谓的固态,本质是半导体化。我们最早的固态产品,CE30,现在还可以查到。它是我们2017年、2018年出的产品,固态的东西我们非常熟悉,而且我们一直在做。

半导体化是趋势,一旦半导体化就进入了摩尔定律,就可以急速下降成本。

但是怎么半导体化,先半导体化什么,这是有技巧的。相当于在1990年说,要做OLED,OLED是纯半导体化的设备,但其实会发现那个时候连液晶也还没到很强的状态,那时候也可能预测,将近30年时间才能把整个链条都跑完。

就此可见,固态化是趋势,但半导体化的进程很重要,在当下这个时间节点,基本上所有家上车的主雷达全部是混合固态的。科技是一回事,工程化是一回事,工程化做固态的冲突度是最高的。

提问:半导体化的成本高吗?大家说做一个芯片需要自己的产业在半导体产业,是这样吗?

李远:激光雷达的特点是太复杂了,光、机、电、软、算、测,我们公司研发人员工程师就200多人。就画图,也不是几个人,十几个人就能画完的,激光雷达的复杂度跟芯片也是一样的,激光雷达包括了激光发射模组、扫描模组,负责控制的SoC。所以不是说整机用一个芯片就能完成,它是一套体系。

现在大家还在起量阶段。到年出货几百万台时,芯片化的速度会被急剧拉升。如果单家出货量还是在几百台到十万台,成本摊不过来。

芯片不是一个神话,不是一个魔法,就是一套工艺,一套设计流程。它的特点是一旦做了就不好改,这个更考验的是一个公司对工程化的节奏感。

提问:激光雷达造芯片会是一个大趋势吗?

李远:从科技上来说,芯片是很多科技领域的“世界尽头”。这个节奏感很重要,什么时候做,先做哪个,后做哪个是有讲究的。

3、我们最喜欢什么?就是拼技术

提问:北醒主雷达量产装车的情况怎么样了?

李远:我们年底要开始批量交付了,现在很多资源都扑在量产上,已经没有技术问题了。提良率、刷稳定性、保交付这个是很清楚的工程工作。

提问:我们目前的这款产品是在自己生产,还是?

李远:这款产品是部分自己生产,会有部分合作。

提问:现在手上的订单大概是怎么样的?

李远:我们之前对外宣布的是已经拿到了18万台主雷达的定点和100多万台小模组定点。我们会陆续发布更多信息。

提问:进入汽车领域的契机是什么?

李远:我们布局汽车领域有段时间了。用和滴滴的合作举例,滴滴对自动驾驶的要求还是非常高的。滴滴有自动驾驶的需求,有成规模的车队,老百姓坐自动驾驶的车也很开心。滴滴对自动驾驶,对安全性的要求非常高,它的Robotaxi需要看到小目标,要把事故率做到远低于驾驶员的事故率。

提问:是两家一起出激光雷达雷达吗?

李远:双方一起联合研发的。“北曜Beta”以滴滴自动驾驶为主提供核心设计,北醒辅助设计并负责生产制造。

提问:只供应滴滴还是会供应给其他厂商?

李远:面向所有车企直接供应,应龙平台之上的系列产品都是面向车企的,可以模块化设计,响应车企对强感知的需求。

提问:在考虑技术、成本各种因素的前提下,您认为车规级的激光雷达,探测的距离、精度达到多少的范围是比较合理的?

李远:一定是随时代而变,我2001年读的大学,你问我显示器多高清晰度是够的,或者手机有多高的清晰度是够的,我告诉你也就是百万像素就够了,但今天百万像素的手机哪好意思给大家拿来讲呢?这个东西也是逐渐提升的,当前我们做的应龙平台,在这个时间点能够满足车厂和方案商的要求。

在继续做是需要超越摄像头的清晰度。激光雷达本身的优点是感知力特别好,现阶段的缺点是线数还是不够,成本还是高。

成本跟量相关,线数则是技术架构问题,技术还有很大的提升余地,这个时候虽然很卷,但是我们这些搞工程的人最幸福的时光。

我们最喜欢什么?就是拼技术,虽然很卷,但是我们这些做工程的人最开心、最幸福的黄金时期了。

4、前融合目前没有在已看到的定点中出现

提问:现在激光雷达这么多都在竞争主机厂的定点,您怎么看呢?

李远:本质上讲,还是定点机会多,需求大,有很多机会,现在是对我们非常利好的时期,渗透率低,还有很大的空间。

提问:我们的目标客户会是哪一类?激光雷达抢占客户市场,是指要争取哪一部分目标客户?

李远:在智能汽车领域激光雷达的机会还有很多。现在刚刚进入的是40万(元)以上的车型,现在40万(元)的智能车没有激光雷达基本上不太可能。开始从40万(元)下探到30万(元),或者再下探往20万(元)走,这是今明两年我们的目标。

对于我们而言,40万(元)这个区间是进的,但是今年已经在往下打到20万(元)、30万(元)的车型,10万(元)以内的车型。我们对科技是乐观的,希望未来能够触及。

提问:数据显示去年激光雷达的车型均价是44万(元),还是比较高的,这两年在往下降,而且我有一个困惑,相对于其它激光雷达厂商的路径,咱们的路径其实不太一样,我理解是咱们原来工业转向在雷达的车载市场,发力512线一开始是从高处往下打的这样一个商业化的道路,可能有点像这打了下一代的高性能。

李远:我们一直在布局车载市场,只是公布时间的晚一些。在我们公司内部有一句话“有非车业务,则车业务可以持久;有车业务,则非车业务可以翻番”。这个话的意思是汽车业务可以极大提升激光雷达的质量、稳定性、降低成本。会让公司的汽车业务获得巨大的经营和技术上的优势,但是反过来讲非车业务的利润率是非常可观的。

汽车是一个前期投入巨大,后期才能盈利的领域,公司不能只靠融资,还得有很强的盈利能力。去年的融资很顺利,就是因为车厂看到我们可以自我造血,给到的投资是用来扩大生产的,而不是用来救命的,所以都愿意给北醒持续投资。

提问:从智能汽车的技术架构来看以后肯定是往汽车前融合去发展。

李远:目前还没有定论,因为前融合也有它的优势及问题。

提问:为什么现在大家都在聊前融合?

李远:技术大家都在聊,但在真正上车实际应用还处在,讨论阶段。

提问:那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前融合还存在学术(技术)讨论阶段?

李远:从目前的应用事实上看,前融合目前没有在已有的定点项目中出现,但是未来定点能不能出现这不好说。

提问:您怎么看激光雷达视觉融合技术路线中存在的分歧?

李远:无论是1550nm、905nm、毫米波雷波还是超声波雷达,现在大家都聊的比较透彻了。如果追求的是成本可控,905nm真的是很完美的。如果追求是五六百米的探测距离,我们上一代激光雷达Horn就可以用1550nm实现。

第二个,现在905nm的探测距离已经有了极大提升,早年905nm可以识别70-80米的黑色物体,白色物体能到150米,现在10%反射率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做到探测距离是200米,甚至是350米,为了严控产品良率,准确的适应性,探测距离200米目前也够用了。现在科技的改革连我这个做技术的人都觉得日新月异,明年后年也许会发现1000线是常规配置,分辨率0.02°,这也完全打破了之前的理解。

5、更关注ADAS开启率

提问:车规级的激光雷达会经历多少年会才能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到那个时候成本会如何?

李远:首先可以先说什么叫做成熟,站到车厂的角度去看问题,我觉得有几个成熟标志。

第一个渗透率。渗透率要求是10%-15%,只要过了这个阈值就会进入雪崩效应,大家会发现,可能从0-10%要花5年,从10%-90%可能两三年就到了,所以10%-15%是量产化的关键点。

第二个,可以回想下从ABS到安全带,一开始推的时候都没有那么快,是在统计上突然发现系安全带的和不系安全带的死亡率、事故率有巨大差异。这是我们特别追求的点,等更多安装了激光雷达的车开始跑了,更要实时关注事故率,因为只有在事故率这类指标上形成了闭环,激光雷达才是真的走进了千家万户。

只停留在40万(元)以上的车肯定量不够了,一定会下沉到20万(元)的车,下沉到20万(元)的车,才有可能快速到10%-15%这个点(渗透率)。

核心还是看激光雷达带来什么额外价值,对比电池,很贵,但也能接受,因为价值是够的。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提升性能,因为性能提升了才会带来足够的价值。当装一个零部件收益不明显时,只是在线性的压价格。

提问:激光雷达的性能提升,有没有一个量化的指标?

李远:有。我们最关注的指标是开启率和关闭率,有多少人、多少车会开启ADAS。

提问:您提到为什么要系安全带,是因为政策引导吗?

李远:在政策之前,是统计学上的数据是证明系安全带更安全。大家发现果然有很大的变化,才开始靠政策推动,ABS也是。

提问:激光雷达未来要成为标配,也是需要政策引导。

李远:对,事关安全,而且这还是个千亿乃至万亿级的市场。我们的愿望也是让智能出行“0事故”成为可能。

6、自己做自动化设备把激光雷达良率做上去

提问:对于激光雷达的成本打到20万(元)以下车这个事,您觉得科技是有希望实现的,对于北醒来说,现在和未来几年的产品上市规划,是拼整体市占率,还是基于产品成本先占据相对空白的20万(元)以下的激光雷达市场。第二个问题,对于整车的智能驾驶系统来说有两个路径,一个是用了激光雷达的,还有一个是特斯拉的感知路线,在感知系统中会不会受激光雷达影响,有没有提升空间?

李远:20万(元)我们是很有信心的,10万(元)以下的车激光雷达的成本是存在挑战的。想有规模,20万(元)一定要拿下来。我们不会停留在只是贵的车上,我们真想做到千家万户,真想把量给提升起来的。

再说一下关于摄像头感知这个点。在摄像头的应用上,本质上来讲还是要站在车厂客户角度去考虑问题,目前自动驾驶系统的每一步是解耦合的,感知组是感知组,算法组是算法组,规划组是规划组,它每个完全都是分开的。

是用摄像头获取信息,算出3D信号,还是你直接就用激光雷达扫出了3D信号,主要是做感知的人会关心。感应能力越强、越简单,误差就越小,真实性就越好,安全性越高。相对摄像头,激光雷达的压力在于,人家是先成熟的技术。激光雷达要用自身的优势去赶超。

第一,三维激光雷达和二维传感器之间不互斥。三维激光雷达的数据和二维传感器的数据可以通过算法做融合,三维激光雷达也可以实现二维传感。

第二,三维传感器可以直接获得三维的信号。

第三,又回到了成本问题,好好做成本的本质是什么呢?如果一切都到了极限,成本主要集中在人付出的劳动力。反过来讲,如果激光雷达的生产过程没有人在操控,成本会越来越低的。现在激光雷达有个点大家还没有聊过,就是自己做自动化设备,是可以把激光雷达的良率做上去。

提问:想问下整个过程中主要操作标准是?

李远:所有设备都要自己做,自己做自动化设备,因为没有成熟设备。

提问:生产激光雷达的设备,技术不像光刻机那么复杂?

李远:它要求还是挺高的。有两个跟光刻机不同的点,一是在时间维度上实现精准抓取,我们要求产品校准完的精度达到十亿到一百亿分之一秒的精度,非常严苛。美国核聚变那个光束的时间也就十亿分之一秒,一个几千块钱的产品,要达到那样的精度,现在没有这么高精度的校准设备,我们要自己做。第二个光刻机的年产量是几台?但我们要的是一年造几十万台都不能出问题,一年365天运行,设备的精度都不能衰减,一旦出现变化怎么校准误差,这些要求都很严苛。

提问:北醒这几年自己都在研发设备?

李远:是的,我们从2015年做的,已经做了8年。

提问:咱们现在自动化率是?

李远:100%,必须没有人——不能有人参与。尤其一旦进入到核心环节不能人工参与,需要自动化来完成。

提问:所有都是自动化?

李远:全得自动化,如果一个月几万台的交付用人工手动去操作,一碰就全乱了。

7、自我造血,拉升激光雷达渗透率

提问:北醒有几块业务,未来汽车的销售额可能有多少占比?

李远:未来大比例的销售额由车业务贡献,但毛利润应该是反过来的。我们之所以敢做车载激光雷达业务,也是因为有持续造血能力,特别是可以持续产生技术、产品质量和成本的红利

提问:可以谈谈对国内市场的看法吗?

李远:现在国内出海的红利时间;第二个是激光雷达的渗透率还不到1%,要往1%甚至更高发展。基于这两个点,国内市场是相对友好的,大家一起努力吃红利,一起把渗透率做上去。

提问:国外品牌呢?

李远:激光雷达是全球化,就像车的零部件基本上也都是全球化的,只是在国内国外有不同的供应商而已。

提问:会不会有数据安全方面的问题?

李远:激光雷达负责产生数据,数据最终不回到激光雷达。激光雷达端只是一个数据产生器。

8、把真实世界变成数字世界

提问:北醒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企业,愿景、逻辑是什么样?

李远:激光雷达产品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在做的是“真实世界的数字化”,要不然算力怎么算,把真实世界模拟信号变成数字信号,算法才可以用,这就是我们的历史使命,把更多的真实世界,更高质量地变成数字世界,让AI可以去运算。

还要站在历史角度看,我们这些做激光雷达的人要真的能让事故率下降,让车更安全,让智能好车变得更好,只要这些做好了,其它都不是问题。

提问:以激光雷达来做数字化,怎么理解?

李远:我们就是把真实世界变成数字世界,让一切都可以进行运算和操控。

提问:20万(元)车的激光雷达大概什么时候会量产?

李远:今天发布的产品,今年可以量产交付,我们是到了即将SOP的时候才和大家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