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当前位置:栏目>>文章详情

中国电动汽车进军欧洲市场必须面临这两大挑战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钱亚光)8月23日 14:30

撰文 / 钱亚光

编辑 / 张 南

设计 / 师 超

来源 / Reuters, Automotive News

作者 / Victoria Waldersee

8月8日海关总署公布的全国出口重点商品量值表显示,今年1至7月中国汽车出口数量达277.8万辆,较去年同期同比大涨74.1%。

今年上半年欧洲市场已占到中国汽车出口数量的39.1%,超过另两大经济区域亚洲和北美洲的31.7%和11.6%。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汽车对欧洲出口的增长核心来自于新能源汽车,今年上半年中国对欧新能源汽车出口接近35万辆,已超过去年全年对欧新能源汽车出口总和。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最新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欧洲的纯电车型和插电混动销量总和为141.9万辆,相当于中国制造的新能源汽车市占率已接近四分之一。欧洲正在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重要的增量市场。

不过,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中国品牌要在欧洲蓬勃发展必须克服的一些问题,包括欧洲对中国制造业的刻板印象、进口成本和欧洲欠发达的电动汽车市场。不过,比亚迪、蔚来和上汽旗下名爵MG等品牌开了个好头。

在欧洲销售的中国电动汽车还在持续增长中,欧洲最大的保险公司德国安联(Allianz)集团的一项研究显示,到2025年,至少有11款中国制造的面向大众市场的新型电动汽车将在欧洲上市。

欧洲汽车制造商对此感到不安,上个月Stellantis首席执行官唐唯实(Carlos Tavares)称,廉价的中国电动汽车正在“入侵”欧洲。

欧洲车企正在对此进行反击,也推出了大量电动汽车,并计划削减制造成本和价格,因此中国新来者要想在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将会付出更大的努力。

8月10日,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信息发布会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会长陈士华警告称,协会成员的扩张计划可能过于分散。

“我们的汽车制造商走向全球并不是那么顺利,”陈士华说,“我们应该注意风险。目前,有的公司可能会过度扩张,在没有明确重点的情况下进入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汽车市场。”

成本的增加

作为德国2023德国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IAA Mobility)的一部分,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将于今年9月在慕尼黑举行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World New Energy Vehicle Congress),这是该会议首次在国外举行,这表明了他们的雄心。

中国电动车企的王牌是价格。据JATO Dynamics的研究人员称,2022年上半年,中国电动汽车的平均价格不到3.2万欧元,而欧洲的平均价格约为5.6万欧元。

但中国品牌在欧洲可能很难像在国内那样低价销售汽车。

吉利旗下中国品牌极氪(Zeekr)的欧洲首席执行官Spiros Fotinos表示,物流、销售税、进口关税和满足欧洲认证要求都会增加成本。

名爵MG是欧洲最畅销的中国制造品牌。该公司表示,其最大的挑战是如何通过吞吐量饱和的港口,将汽车从中国运送到欧洲的分销站点,其间的交货时间很长。

中国电动汽车初创公司爱驰(Aiways)海外业务执行副总裁Alexander Klose表示,欧洲人的偏好,比如使用大电池为长途旅行供电,也可能增加成本。

消费者的信任

虽然名爵MG等一些中国品牌在欧洲很知名,但小鹏、蔚来等其他中国品牌在欧洲需要很长时间来建立消费者的信任。

调查显示,欧洲大多数潜在的电动汽车买家不认识中国品牌,而那些想买车的人却在犹豫是否要购买中国汽车。这让人想起了日本和韩国的汽车制造商为了赢得信任并适应欧洲人的口味,而进行的长达数十年的努力。

在调查机构YouGov2022年调查的1629名德国消费者中,只有14%的人知道比亚迪,而比亚迪是仅次于特斯拉的全球第二大电动汽车制造商;有17%的人听说过高端品牌蔚来,10%的人知道吉利领克,8%的人知道小鹏。

调查显示,知道特斯拉的消费者比例高达95%,其中有10%的人会考虑购买一辆特斯拉作为自己的下一辆车。但在了解中国品牌的人中,只有1%或更少的人会考虑购买。

爱驰表示,由于担心消费者会对购买中国制造的产品犹豫不决,该公司决定不宣传其中国背景。

几家中国汽车制造商已经获得了欧洲安全标准的五星级安全评级,比如蔚来ET5和ES7(在欧洲叫EL7)双双获得了Euro Ncap 2023年五星安全评级,远远超出了法律要求,试图消除消费者的疑虑。

极氪欧洲CEO Fotinos表示,他们希望通过试驾和展厅营销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让欧洲消费者在展厅直接评估其电动汽车的质量。

“当他们接触到产品时,就会知道,这些车与他们习惯的同类欧洲产品相比,质量和规格都要高得多。这让他们感到意外。”

中国汽车制造商广汽集团在米兰开设了前瞻设计中心,以便在进入销售之前了解消费者的喜好。

爱驰的Klose说:“摆脱中国汽车制造业刻板印象的唯一方法就是拥抱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