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斯克:特斯拉全球第一,中国企业包揽2到10名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莫莉)2025-08-12 13:28
作者 / 莫 莉
编辑 / 黄大路
设计 / 张 萌
一桩横跨汽车与AI的神秘交易,主角终于现身。
几天前,据外媒披露,富士康已将其位于美国俄亥俄州洛兹敦(Lordstown)的前通用汽车工厂出售给一个名为“Crescent Dune LLC”的神秘买家。
当大家还在猜测这个仅仅注册12天的神秘买家是谁时,当地时间8月9日,彭博社揭开谜底——
买家实为软银集团,接盘目标直指其与OpenAI、甲骨文联手推进的“星际之门”(Stargate)超大规模数据中心计划。
这座曾被富士康寄予“北美最重要电动车制造与研发中心”厚望的工厂,短短几年内经历了从汽车产能到AI算力的急转弯。
交易完成后,富士康并非彻底离场,而是将业务重心转向云与网络产品;而软银的入局,则意味着这里将被改造成AI服务器生产基地与数据中心集群的核心支点。
从通用汽车的旧产能,到富士康的电动车梦,再到软银的算力蓝图,洛兹敦工厂的再度转身,不仅折射出制造业巨头的战略腾挪,更暗喻着汽车业与AI产业正在发生的深度碰撞。
从“造车”到“造算力”
这场横跨汽车与AI的交易背后,藏着一座工厂的两次转身:从通用汽车的旧产能,到富士康的电动车梦,如今正驶向算力的新航道。
2021年,富士康以2.3亿美元高调收购通用汽车废弃的洛兹敦工厂,宣布打造“北美最重要电动车制造中心”。
但过去几年,富士康在洛兹敦的拟合作车企接连折戟:Lordstown Motors于2023年6月申请破产;与之类似,IndiEV在2023年10月申请破产;Fisker则在2024年6月进入破产程序;唯一幸存者Monarch Tractor仅维持着小批量农用电动拖拉机生产。在“有意义的、成规模的电动车量产”迟迟未落地的情况下,产线设备逐步转为闲置资产。
但产能闲置的僵局,在前几天被一笔交易打破。
8月4日,富士康宣布将该工厂出售给一家“现有业务合作伙伴”,最终以3.75亿美元(约27亿元人民币)将厂房及设备整体转让(详情可见《富士康美国造车梦碎,27亿甩卖工厂》)。
这一伙伴的真实身份成谜,是名为“Crescent Dune LLC”的一家神秘公司。据彭博消息补充,这家实体于7月下旬在特拉华州新近注册。
富士康方面强调,尽管变更产权,公司仍将继续占用园区并依据战略重点生产更广谱的产品。
经过几天的猜测与信息拼凑,这笔交易的神秘面纱被揭开。
彭博报道称,这个神秘买家实为软银集团,接盘目的直指与OpenAI、甲骨文合作的“星际之门”超大规模数据中心计划。
软银到底看上了啥?
实际上,软银有着自己的“算盘”。
在软银、OpenAI、甲骨文牵头的“星际之门”项目推进中,硬件侧的服务器整机制造与大体量园区改造成为关键卡点。
彭博社称,软银希望用洛兹敦这个超过600万平方英尺的超大厂区“就地”生产AI服务器,并作为后续数据中心集群的一枚底座。
这与富士康自身的业务迁移不谋而合。
富士康在公告中点名云与网络产品业务增长显著,且外媒援引知情人士称,俄亥俄基地未来将“支撑AI数据中心”相关配套。
从富士康在洛兹敦工厂的合作伙伴“接连折戟”可以看出,园区的“汽车订单”基础薄弱,转向AI硬件制造既是对现实的对冲,也是对增量需求的跟随。
但实际上,富士康并未“撤场”。富士康将以承租或承运营方式继续在园区生产,且公开表态“仍致力于为美国的汽车客户服务,必要时可快速拉升汽车产能”。
这意味着园区不必在EV和AI之间二选一,而是有机会在某些环节形成共用工艺与供应链的“复合业态”。
据外媒评估,对于俄亥俄、宾州、密歇根这一汽车走廊上的零部件企业而言,订单结构可能从车身和底盘,延展到机柜、风道、水冷板与UPS机电,这是实打实的“相邻市场”。
从行业体验看,洛兹敦工厂的“转身”也在提醒整车与新势力:当资本开支与边际成本长时间高悬、车型导入节奏不达预期时,合同制造的柔性并不足以对冲需求塌方与融资中断的共振风险。
“星际之门”的救命稻草
不得不说,这座被富士康“放手”的工厂,恰好成了软银“星际之门”计划的关键支点。甚至可以说,是让这个“搁浅”计划重获动力的救命稻草。
2025年1月,特朗普在就职次日高调宣布“星际之门”启动:由软银、OpenAI、甲骨文与阿布扎比MGX等组成联盟,在未来四年投入5000亿美元建设全球AI数据中心网络,首期注资1000亿美元。软银社长孙正义宣称“黄金时代已至”,承诺创造10万就业岗位。
然而,仅仅过去半年,这些宏大叙事便显露疲态。
据多方信源,原计划2025年二季度启动的首批数据中心土建工程已推迟至2026年初,服务器产能落地进度滞后约40%,核心原因在于大型园区选址与改造耗时长于预期,且千亿级首期资金筹措进度未达目标。
这种现实约束下,洛兹敦工厂的成熟厂区与既有设施,恰好能填补“星际之门”的落地缺口。
对洛兹敦工厂而言,这意味着“服务器整机+数据中心园区”的双路径,可能先行落地其一、逐步叠加其二。
《汽车商业评论》认为,表面看,这是工厂从“造车”到“造算力”的跨界,但深究之下,“星际之门”与汽车产业的羁绊早已埋下伏笔。
在研发算力上,大模型驱动的自动驾驶训练、地图重建、人机协同与数字孪生,均在“吞噬”指数级算力,而更接近汽车腹地的服务器制造和数据中心,不仅缩短供应链与交付周期,也能在本土化合规与数据主权议题上给车企更稳的“靠山”。
在制造工艺上,电动车工厂的总装、结构件、热管理与电气配套,与数据中心机电系统存在大量通用工艺与供应框架。
富士康明确强调其“云与网络产品业务显著增长”,洛兹敦工厂体量又远超其在休斯敦建设的GB300服务器新厂,二者叠加构成“就地转产”的现实基础。
当然,5000亿美元量级的资金筹措与10GW级电力调度,对任何一家企业都不是常规动作。软银方面承认“需要更多时间”,很大程度就在于此。
这种“双向赋能”的潜力,让洛兹敦工厂的未来不止于“二选一”的替代。
富士康工厂的这次“易主”,不是简单的“脱车入云”,而更像是制造业在新一轮技术周期下的自我重组。汽车工厂的空间、工艺与人,开始为AI基础设施所用;而AI基础设施的产能、交付与合规,又在为车业的智能化回流赋能。
对车企与一级供应商而言,眼下最务实的问题不是“它是不是还造车”,而是“能否从这次产能迁移中,获得更稳的算力、更新的工艺、更近的人才”。
从这个意义上看,软银与富士康的这笔交易,更像是汽车业与AI业的双向补课,只要资金、能源与政策三道关口一一闯过,被富士康“抛弃”的这一工厂很可能会成为“造车+造算力”的混合体,而不是彼此替代的单选题。